由中国汽车技术研究中心有限公司、中国汽车工程学会、中国汽车工业协会、中国汽车报社联合主办,天津经济技术开发区管理委员会特别支持的第十八届中国汽车产业发展国际论坛(简称TEDA论坛)于2022年9月2-4日在天津滨海新区举行。本届论坛以“坚定信念,稳健发展,新局”为年度主题,邀请重磅嘉宾进行深入探讨。
9月3日,中国工程院副院长、院士钟志华在开幕大会上发表演讲:“坚定信念、稳步发展、开创新局”的政策导向与行动。
中国工程院副院长、院士钟志华
以下为演讲实录:
非常感谢陆总,也感谢主办方邀请我参加这次会议,尤其是在特殊情况下。刚才,效果还是很好的。收到会议邀请后,我也很纠结,因为还要参加其他活动,所以时间很短。大家都知道我们团队是做战略研究的,很多部委给了我们很多发展指导。同时,看到时间这么紧,我就改一下PPT的内容,或者说一些个人的想法和做法。如有不妥,请批评指正。
说到车联网的应用,其实说到车路协同,汽车智能化和电动化的高质量发展,现在国家智能化和电动化是两个重要的方向。题目中提到的制度创新,其实是整个链条中的关键知识。
我的报告有四个要点。首先是汽车智能化电气化的挑战。第二,制度创新要应对汽车智能化的困境。第三,制度创新克服汽车电动化的不足。第四是一些探索。
智能化成为了“六不”,包括不认路的车,不认车的车,不认人的车,发育不良,没有安全感,权责不清。
“车不认路。”我们都知道智能汽车现在有一些概念,也许应该进一步明确。我为什么要说无人驾驶或者自动驾驶?因为智能对于我们的汽车来说,更多的是一种意想不到的内涵。汽车100多年的发展都是从安全开始的。如果之前电子或者信息化发展,或者现在智能化,这个结构也是很智能的。20世纪80年代,我在瑞典开始了这项研究。这个结构应该是智能的,需要人类的智能来做。
最后结合了被动安全,所以整个汽车发展史都在不断的把人工智能放进去。现在智能更多的是无人驾驶还是自动驾驶,这个需要区分。
其中有一些是和无人驾驶或者自动驾驶相关的。比如汽车要认路。我们的汽车有识别道路的模板,包括路况和车道,以及道路设施。这是对我们智力的挑战。
另一种是“车不认车”。车前要判断有没有车,什么车,车是前进还是后退,速度有多快等等。目前很麻烦,或者工作还很远,沟通还有很多工作要做。
“车不认人”,我们的道路使用者,包括所有的动物和我们的宠物,都要被识别。比如模拟人,模拟自行车,其实未来真正需要产业化的视觉模式还是要改进的。
“欠发达”。我们来回顾一下电动车的发展,把燃油车的燃油动力脱下来,再想办法把电池和电机放进去。从电动车本身来看,是不发达的。就智能汽车而言,我们来说一个同样智能汽车背后的例子。我们希望满足道路的需求,适应道路的状态,比如爬坡、转弯、侧滑。从汽车发展的角度来看,智能化是一个伴随着汽车发展不断完善和提升的过程。但是以更高的标准来看,我们整车的现状是汽车不发达。现在做一个引导式智能驾驶,在现有规定下部分无人驾驶。这和传统车辆的定位不一样,所以智能不一样。现在的车整个结构都不是一种面对智能的方式。
“安全没有保障”的问题很多,但都很正常。并不是说到安全就没有信心。即使我们在RD有许多弯路,我们也必须走这条弯路,或者在无人区找到一条路。智能系统本身的安全也包括物理安全,比如无线通信。目前这种物理安全还是很难用很多通信交流来解决的,因为是电磁波。被电磁波干扰了怎么办?当然,还有很多其他的方法可以解决,但是现阶段没有好的方法。
“权责不清”,比如智能无人车选择智能车测试区域,给我们路权、停车场等各方面。如果发生了别的事情呢?在人工智能大会上也有人说,世界上有一个L1-L5的分部。这种划分是否最科学合理,工业化是否必须有序进行,有争议。这些是我们面临的挑战。
电动汽车发展仍有“五个要求”。正如上一任领导所说,我们在整个产业规模、市场、市场配套设施上都是领先的。这很好,这是我们的制度优势和整体优势。然而,更高质量的发展现在面临着更加激烈的国际竞争,我们需要进一步规范它。先不说好的方面。我们在电池、配套设施、基础设施方面领先,但更高的标准需要更广泛的推广。特别是要摆脱对政策的依赖,更加市场化,对政策的依赖越来越少,但有些政策还是有必要的。首先,需要减轻重量。毕竟还有其他原因,因为电池的重量。特别是我们国家有一些品牌,我们国家很多整机品牌都不是针对电动车的。这也是为什么题目中提到的整车系统创新开始。
虽然有政策可以让我们的消费者以更低的价格购买电动汽车,但我们有一个很大的优势就是使用时成本会更低。
续航里程是一辆车能走1000公里,但是一个概念,如果换个更大的电池,能开更远。下面说说同样的电池如何提高续航里程,解决里程焦虑。80%-90%通勤,或者市区范围内,或者500公里就够了。有的人就是想说西藏,为什么不租一辆性能更全面的车呢?除了续航里程,还有一个温度高低的问题。
安全性有待进一步提高,大家都很关心能量密度。另一个问题是传统汽车的改装。安全性虽然能满足法律法规要求,但对消费者来说还不够安全。星级可能会降低,权重会膨胀。同样的情况下,碰撞会增加,重力会改变,重心也会改变。这个比较全面。因为现在量不大,问题不大。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问题会慢慢解决。充电设施是一块,包括未来的回收,包括电池回收等工作。
应对汽车“五要”困境的制度创新。首先,道路必须有新的标志。从整个汽车的发展来看,道路的发展和协调发展。比如高速公路,非常智能化,我们现在的道路,甚至城市道路,都有很多路侧设施,但是现在都不成系统。我们应该面向下一代道路系统,让整个社会的成本更低,而不是更高。如果是高度智能的,我们的转向控制,我们的垂直和水平控制会更加准确。其实十年前我做过单人车和双人车。这是因为前后转向要联动,没有规定,所以还是四轮,但是现在发展机会可以更好的推广。
车不认车怎么解决?汽车需要新的功能。我们很多伟大的科学家在做瞳孔识别识别你的车的时候都很聪明。为什么我们的汽车需要一个新标志?本来各种灯,包括前后转向,都是给传统车用的。对于智能汽车,为什么不定义一个新的?会简单很多,有些错误的概率会低很多。有些博士,也是做智能驾驶研究的,已经去大公司了,所以一直在和我讨论一个问题。这个路径预测的覆盖率是多少?我说99.999%都不能接受,这是为了我们的安全不能接受的。理论上不可能有误差。
另一个是“人”要有新的判别方法。现在看图像来寻找人,或者寻找路上的动物。汽车没有那么高的辨识度。我们的眼睛往往和视力不一样,因为有生理缺陷,包括人工智能计算,人的眼睛识别度很高。虽然我不近视,但是我老了。两天前,我在我们家看到一只蚂蚁。这只蚂蚁很小,我一眼就能看出来。我也在做一个实验。
另外,看人也很清楚。这不是问题。这个光有反射,比如逆光,很难解决。
简单来说,一个是重量问题,一个是价格问题,还有性能问题。现在特别关心四化,模块化,轻量化,智能化,系统优化。至于充电、高低温等问题,如果轻量化、模块化到位,我们的智能化可以得到一定程度的解决。
我们仍然有系统问题。我们的一些关键部件存在短板。
另外,关于交通,这是一种智能交通。只是现在,有很多应用。现在,我要谈谈快速和大流量。全球平均时速约35公里。我们有专用道路,全智能驾驶,全自动驾驶。我们完全遵守当前的规定。首先,我们不应该受天气的影响。
这是长沙一条20多公里的高速公路。我们封闭道路进行测试,让几千名学生模拟大交通量。通过这个场景很好的利用了智能分阶段发展,比如无人智能发展的第一阶段。
我就汇报这么多。如果我错了,请纠正我。
本文根据TEDA汽车论坛速记整理,未经发言人审阅,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