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这么多人和企业,削尖了脑袋都要造车?造车到底有多赚钱?随着2023年各位车企大佬的二季度财报数据被曝出,似乎这些问题就都有了答案。造车行业的吸金能力,似乎已经摆脱了前些年供应链、地缘冲突等因素带来的束缚,收益正朝着让各行业羡慕的方向大踏步前进。
2023年,只要是个车企,都在赚钱?
首先还是来看看豪华品牌们,虽然它们赚钱似乎是“理所应当”,但这速度也太夸张了?在销量上超越奔驰的宝马,今年二季度集团营收水平也在迅速向后者靠拢。两家集团季度营收约380亿欧元左右的车企,无疑继续强势领跑一线豪华品牌。而它们利润的增幅比营收增长速度还要快,奔驰季度净利润同比增长14%,宝马季度息税前利润同比增长28%。简单来说,就是豪华车正在越卖越好、越卖越贵。至于保时捷就更不用说了,今年上半年无论是营收、营业利润,还是新车交付量,都是超过10个百分点的同比增速。
欧洲老牌车企掌握车市话语权也不是一天两天了,看着头部大佬们名利双收,日系车企更像是在闷声发大财。以丰田为例,作为稳居全球销量首位的车企,今年二季度,营业利润几乎翻番,销售额同比增长近四分之一,净利润增长约78%。虽然老对手大众汽车集团的营收也在涨,但税后利润方面大众集团实际还有微跌。这样一对比,丰田的成绩就更抢眼了。何况这也不是丰田的孤例,老乡本田汽车二季度营业利润增长近78%,归母净利润同比增长超过140%。日产汽车的季度营业利润也是几乎翻番,归母公司净利润同比增长124%。日系三驾马车的报表,几乎一个模子刻出来。
造成以上数据的原因,是无论豪华品牌,还是经济型市场,都在逐渐向头部集中吗?剩下的“二线车企”肯定不同意这个观点。“失意者联盟”Stellantis今年二季度的净营收同比增长12%,净利润同比增长37%。雷诺汽车更是实现季度归属集团净利润扭亏为盈。日系车这边,铃木季度归母公司净利润增长超15%,而马自达这一数据的同比增幅达到了约148%,斯巴鲁更是实现了接近170%的增速。于是,季度净销售额同比增长超20%,营业利润同比增长近一半,归母公司净利润增长近四分之一的三菱,甚至都成为日系车之中成“比较差”的存在了。
一通算盘打下来,2023年过半,几乎所有传统车企大佬都在赚钱。造车看来真的是“一本万利”的生意,也难怪国内无论是互联网大佬,还是八竿子打不着的资本,都在涌向这个行业。但翻开财报,这感觉还是不对啊?国内车企上半年的表现,可以说是“跌跌不休”。真就是风景除了这边,都好?
国外赚钱,国内烧钱,我们只是吃亏在前?
新势力们还在烧钱,这个不意外。除了理想汽车在今年二季度实现同比扭亏为盈,环比一季度也暴增近150%之外。蔚来汽车二季度同比净亏损增亏超140%,环比今年一季度,还是增亏超31%。小鹏汽车的季度营收则是同比下滑近三分之一,净亏损也在微增。至于第二梯队的选手们,比如零跑汽车今年上半年营收同比增长超14%,但净亏损高达22.76亿元。赛力斯上半年营收同比减少超11%,净亏损13.44亿元。
但除了新势力车企之外,国内传统车企大佬们的成绩单,似乎也不那么美丽。吉利汽车上半年营收同比增长超过了四分之一,但股东应占溢利同比上涨仅1.2%。长城汽车就更为直接,今年上半年营收同样增长超过12%,但归母净利润同比却下滑了超过四分之三。上汽集团上半年营收与归上市公司股东净利润都只是微增。但广汽集团在上半年营收同比增长超27%之后,归上市公司股东净利润反而同比跌了超过50%。东风汽车集团也是呈现营收增长,但归上市公司股东净利润同比跌幅超四分之三。
营收增,利润降。这似乎成为今年上半年,国内车企们的主旋律。但别慌,我们只是跌在了前面?这样说也不是空穴来风,毕竟国内今年上半年的新能源车占比已经超过了四分之一,新注册新能源车同比增长超40%。遥遥领先全球其它主流车市的新能源车增速和市场占有率,意味着车企想在中国车市站稳脚跟,就必须多花钱。
这里的花钱还不止是说新能源格局下的研发开销,对于抢占市场份额,以及树立消费者全新认知而言,国内车企的商战展现出最朴素的一面,那就是“烧钱”。什么15万元以内的新能源SUV,比德国老家便宜2倍多的纯电动车,借新车上市的由头直接官降的骚操作等等。上半年刚刚告一段落的汽车价格战,在下半年又卷土重来。而且,如果说上半年还有几家车企敢于用保价的形式顶撞价格战。那么下半年,包括理想等财报出色的车企,暗地里也只能大呼真香。所谓油电同价,插混、增程之争,绿牌、蓝牌同权等等,都成为“烧钱”的概念,整个晋西北算是乱成了一锅粥。
可是,新能源车烧钱,可以用燃油车补啊。但这个操作似乎只适合国外市场,对国内没用。因为国内大部分燃油车,早就不具备攫取高额利润的能力了。特别是对于25万元以内的国内车市,此前我们也分析过多次。在15-25万元价格区间,燃油车在体量上相比新能源车,在国内甚至都已经不具备碾压性的优势。只是在15万元以内的价位,油车仍然保持着绝对市场优势。但这块市场已经被新能源车给盯上。燃油车所能做的,也不过就是不断退守阵地罢了。就在昨天,雪佛兰旗下车型在国内就迎来了最高6.5万元的降幅。老牌合资中型轿车迈锐宝XL的起售价门槛已经来到近11万元,旗下最廉价的科鲁泽,价格门槛已经低至6万元区间。虽然拿雪佛兰举例有点“极端”,但面对节节败退的燃油车,国内车企能指望它们收割利润吗?
然而油车虽然还可以在包括欧美在内的主流市场进行利润收割,但跨国车企大佬们的苦日子似乎已经呈现雏形。仅仅是日系车企深耕多年的混合动力技术,就已经在欧洲市场实现降维打击。面对特斯拉的攻势,欧洲传统车企们的应对办法,现阶段也乏善可陈。而在包括奔驰、宝马,以及大众、丰田等头部车企的计划中,无论是全新平台还是全新技术,落地的时间节点基本都指向了2025年前后。届时,中国车市今天演绎过的剧情,或许也会在其它主流市场上演。无论如何,留给油车躺赚的时间不多了。或许现在的财报有多漂亮,2年之后就会亏得有多厉害?